USB介面詳解
現在市面上的 USB 連接埠和線材確實相當混亂。無論是數據介面的種類還是傳輸標準,都讓人眼花撩亂,這也給了一些廠商機會,透過模稜兩可的描述與誇大的宣傳,讓消費者容易花高價卻買到低規格的產品。因此,在購買相關產品時,一定要仔細查看詳細規格,避免花了大錢卻買到性能不佳的設備,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今天我們要談的第一個誤解就是:介面類型並不代表其所支援的傳輸標準。 以前我們還能透過 USB2.0、USB3.0 這樣的標準來區分不同的傳輸速度,辨識度上相對簡單。然而,隨著 USB Type-C 的出現,加上各種 DisplayPort(DP)協定、雷電(Thunderbolt)協定的加入,整個市場變得更加混亂。特別是雷電 3 和 DP 2.0 都是透過 USB Type-C 介面來運作,這讓許多人誤以為 USB Type-C 就等於高速傳輸介面。
此外,許多手機與電腦品牌大力宣傳 USB Type-C 的優勢,有些甚至會在裝置的一端使用 USB Type-A,另一端則使用 USB Type-C,給人一種「Type-C = 高速傳輸 & 快充」的錯覺。更誇張的是,有些主機板廠商雖然在產品上配備了 USB Type-C 接口,但實際上僅支援 USB 3.1 Gen1(也就是 USB 3.0,最高速率僅 5Gbps),這種做法對於不熟悉規格的消費者來說確實容易踩坑。
事實上,USB Type-C 只是介面的形狀,它可以搭載各種不同的傳輸協議,甚至可以只支援最早的 USB1.0(傳輸速度僅 192KB/s)。換句話說,「不是所有的 USB Type-C 都能提供高速傳輸或支援影音資料傳輸」。因此,當我們看到裝置標示「USB Type-C」時,不代表它一定支援雷電協定或 USB4 高速傳輸標準。
USB4 的推出,象徵未來行動裝置介面標準統一的發展方向。今天我們就來整理一份 USB 介面詳解,幫助大家更清楚理解不同介面的差異,避免踩雷!
在 USB 仍處於 2.0 時代時,USB 標準化組織對舊版本的命名方式進行了調整。原本的 USB 1.0 被重新命名為 USB 2.0 Low Speed,而 USB 1.1 則變成 USB 2.0 Full Speed,至於真正意義上的 USB 2.0,則被稱為 USB 2.0 High Speed。如此一來,USB 1.0 和 USB 1.1 等於在未經任何實質升級的情況下,「原地升級」成了 USB 2.0 的一部分,這種做法也讓消費者在辨識規格時變得更加困惑。
當 USB 3.1 標準推出後,USB 標準化組織對命名方式進行了更改,原本的 USB 3.0 被重新命名為 USB 3.1 Gen 1,而 USB 3.1 則改為 USB 3.1 Gen 2。這種命名方式的變動,讓消費者在辨識不同版本時變得更加混亂。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最初的 USB 3.0,經過 USB 標準化組織兩輪改名,最終搖身一變,變成了 USB 3.2。這樣的命名方式,簡直完美詮釋了「科技以改名為本」的精髓……
USB4 介面的演變
當 USB4 發布時,USB 標準化組織似乎也意識到,總是在名稱後面加各種後綴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宣布不再延續這種命名方式。然而,等到新版 USB4 推出時,命名方式卻變成了 v1/v2 來區分版本。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命名,但依然不夠直觀,導致市場上依舊混亂不堪。
直到最後,隨著網路上一片罵聲,USB 標準化組織終於決定徹底拋棄過去那一套複雜的命名規則,改為更簡單直接的方式——按照傳輸速率來命名。例如,能達到 10Gbps 的接口就叫 USB 10Gbps,如果能達到 80Gbps,則稱為 USB 80Gbps,這樣消費者一眼就能看懂設備的性能規格。
此外,根據 USB 標準化組織發布的《USB-C 線纜額定功率 Logo 使用指南》,所有 USB-C 線材 必須標示對應的傳輸速率與充電功率 Logo,方便使用者快速辨識產品規格,避免購買時踩坑。
理想情況下,每個接口和數據線當然都應該採用當下最高規格,確保最佳的傳輸速度與兼容性。然而在現實中,受 成本、產品定位 以及 實際應用場景 的影響,各大廠商仍然會根據不同設備選擇不同規格的接口與數據線,而非一味追求最頂級配置。
不過,近年來大家也應該注意到了——無論是 USB 標準化組織持續優化命名規則,還是整個行業在 接口形態與技術上的發展,都在朝著更加 統一化、便捷化 的方向邁進。從長遠來看,要實現 接口的物理形態與規格的全面統一,並非不可能。
但現實證明,光靠廠商的自發行動遠遠不夠。否則,蘋果也不至於拖了這麼多年,直到前年才在 iPhone 上改用 USB-C 口。而且,即便現在 iPhone 換上了 USB-C,許多手機上的 Type-C 口依然只支援 USB 2.0,其傳輸速度甚至比某些無線傳輸技術還要慢,讓人不禁感嘆:這進步也太「佛系」了。
說到底,與其讓各大廠商各自為政、各站一隊,不如聯手成立一個類似 「互傳聯盟」 的 接口標準聯盟,共同制定並嚴格遵循統一標準。如果真能達成這樣的合作,那麼「接口大一統」的時代,或許真的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