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已達成協議將收購Pixelmator,細數蘋果14大併購案例

前言

蘋果作為科技領域的巨頭,在其發展歷程中,透過一系列的併購活動不斷拓展業務版圖,提升自身實力。在蘋果的公司史上,收購案的數量剛超過100宗,與其他科技巨頭相比相對較少。然而,每一次併購都經過精心挑選,目標通常是特定領域有前途的新創公司。蘋果的併購理念是將這些企業整合到其產品或技術組合中,以實現創新和多元化發展。

蘋果公司歷年重要併購事件

蘋果透過併購不斷獲取尖端技術、優秀人才和市場份額,在科技領域持續保持領先地位。以下就是蘋果公司一些重要的併購事件。

NeXT

NeXT是一家美國科技公司,專門生產用於高等教育和商業用途的電腦。 1996年,蘋果以4億美元收購NeXT電腦公司,這項措施堪稱蘋果發展歷程中的關鍵轉折點。 NeXT由史蒂夫・賈伯斯於1985年被蘋果公司辭退後成立,早期專注於工作站電腦產品,後轉型動態網頁等軟體開發。這項收購不僅成功讓史蒂夫・賈伯斯回到蘋果公司,也為蘋果帶來了極具潛力的開發平台。 NeXTSTEP作業系統後來成為蘋果未來作業系統的基礎,為蘋果的復興和後續推出一系列標誌性產品鋪平了道路。

SoundJAM MP

2000年,蘋果完成對SoundJAM MP的收購。這個軟體公司後來成為了iTunes的基礎。如今,iTunes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蘋果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根據統計,iTunes 4裡的Music Store擁有近兩萬首高品質歌曲,到2004年的4.5版本時,iTunes Music Store的資料庫已擁有70萬首歌曲。用戶在iTunes上購買正版音樂,隨後同步到iPod上,隨時聆聽,這一整套體驗完整且流暢。

PA Semi

蘋果在晶片領域進行了多次重大收購,以提升其產品的晶片性能。 2008年,蘋果以2.78億美元收購了PA Semi。 PA Semi是一家專注於低功耗處理器設計的公司,此次收購滿足了蘋果對行動裝置低功耗處理器的需求。

Quattro Wireless

2009年谷歌擊敗蘋果收購Admob後,蘋果並未放棄在行動廣告領域的版面。 2010年,蘋果以2.75億美元收購Quattro Wireless。此次收購為蘋果在行動廣告領域提供了新視角,Quattro的技術被整合到iAd中。 Broadpoint Amtech分析師Brian Marshall稱這筆交易為“很好的策略性收購”,它也表明蘋果和搜尋引擎巨擘谷歌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

Siri

2010年,蘋果以2億美元收購語音控制軟體製造商Siri。蘋果深刻意識到智慧語音助理在未來的重要性,將Siri這個名字保留下來,並整合到蘋果的各種產品中,如iPhone、iPad。 Siri大大提升了使用者體驗,讓使用者可以透過語音指令完成各種操作。

Anobit Technologies

2011年,蘋果以5億美元收購了Anobit Technologies。這家總部位於以色列的半導體新創公司的快閃記憶體組件成為蘋果許多產品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也為蘋果帶來了龐大的晶片工程師團隊。

Authen Tec

2012年,蘋果以3.56億美元收購了指紋感應器供應商Authen Tec。收購後,蘋果於隔年推出了革命性的Touch ID指紋辨識技術,掀起了智慧型手機裝載指紋辨識的熱潮。 Authen Tec在收購前是全球領先的PC、無線設備以及存取控制市場指紋認證感測器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服務於眾多知名公司,持有大量智慧財產權。蘋果保留了Authen Tec的小面積感測器部分,做成了Touch ID,將大面積感測器拆分出去,這些技術和資產後來被納入新公司Crossmatch。上海慧銀旗下的手持智慧POS Q1就成功引進了指紋辨識技術,成為首批將生物辨識技術應用於智慧POS領域的硬體供應商。

Beats

2014年,蘋果以30億美元收購高階耳機製造商Beats。這是蘋果史上最昂貴的收購案。此次收購讓蘋果獲得了串流音樂服務和高階耳機等產品。 Beats的產品和技術被很好地融入iPhone、iTunes和Apple Music。例如,蘋果取消耳機孔,推出自家研發的無線藍牙耳機,這項措施被認為是在收購Beats後精心佈局的結果。同時,持有Beats耳機股份的詹姆斯在蘋果收購Beats後從中賺了7億美元。

Mapsense

2015年9月,蘋果收購了只有12人的公司Mapsense,價格約為2500萬-3000萬美元。成立於2013年的Mapsense主要為行動裝置的定位資料分析、視覺化和認知建立工具。它所打造的平台可以允許公司企業上傳定位數據,讓公司可以透過該平台來了解更多關於用戶使用其產品的消費習慣。據悉,Mapsense提供的技術有助於蘋果改善定位和地圖服務體驗。

Buddybuild

2018年,蘋果進一步拓展了業務領域。 1月2日,蘋果收購了應用程式開發服務Buddybuild。 Buddybuild團隊加入了蘋果的Xcode工程團隊,為整個iOS社群建立了令人驚嘆的開發工具。

Texture

2018年3月12日,蘋果證實收購了受歡迎的數位雜誌經銷商Texture。 Texture將在Apple News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據傳蘋果將在2019年春天推出新聞訂閱服務,該服務可能基於Texture平台。

Akonia Holographics

8月29日,蘋果收購了專注於製作「擴增實境眼鏡鏡片」的創業公司Akonia Holographics,該公司擁有200項與擴增實境眼鏡技術和顯示器相關的專利。

Datakalab

根據法國新聞媒體報道,蘋果已於2023年12月完成對Datakalab的收購,並向歐盟委員會通報了這一情況。 Datakalab是一家專注於「演算法壓縮和嵌入式人工智慧」的新創企業,其深度學習演算法具有低功耗、高效率的特點,並且完全在設備上運行,這與蘋果在設備端運行AI的概念契合。此次收購可能是為了增強蘋果iPhone等設備的AI功能,以提供更有效率、安全的用戶體驗,同時也可能為蘋果即將推出的iOS18引入新的AI功能以及在未來的Apple Vision Pro計畫中發揮作用。

Pixelma

2024年11月2日消息,根據外電報道,蘋果已達成協議,將收購Pixelmator,該公司開發了熱門照片和圖像編輯應用程式Pixelmator Pro、適用於iOS的Pixelmator和Photomator。

根據Pixelmator團隊發布的公告,此次收購需獲得監管部門批准。 Pixelmator總部位於立陶宛維爾紐斯,開發了一套廣受好評的創意工具,可與Adobe的產品相媲美,同時專注於易用性和性能。該公司的應用程式僅在Apple平台上提供,包括Mac、iPad和iPhone。對於目前的Pixelmator用戶,該公司表示,目前不會對現有應用程式進行重大更改,但他們透露即將推出令人興奮的更新。此次收購的財務條款尚未披露。這項交易是蘋果對專業創意工具的最新投資,此前蘋果已在該領域收購了Logic Pro和Final Cut Pro等公司。

併購策略與影響

1.併購策略核心

蘋果的併購策略主要聚焦於小型新創企業,這項策略使其在科技領域中獨樹一格。蘋果在過去幾年收購了100多家公司,絕大多數都是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例如,蘋果以收購小公司來獲得有才華的技術人員,通常以在那裡工作的工程師數量來衡量這些公司的價值,並迅速、悄悄地將他們融入蘋果的團隊。這種策略與Google、Facebook、英特爾和亞馬遜等其他科技巨頭動輒數十億美元收購成熟企業的做法不同。蘋果對小型新創公司的偏好,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公司往往在特定領域有獨特的技術或創新能力。例如蘋果收購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如Silk Labs、Turi、Drive.ai等,這些公司的技術可以增強蘋果的核心技術,為蘋果產品帶來令人興奮的進步。另一方面,小型新創公司更容易整合到蘋果的產品生態系統中。蘋果一般對繼續被收購公司的業務線不感興趣,而是迫使被收購企業停產未來的產品或甩掉客戶,將技術人員和技術融入蘋果的現有項目中。

2、對蘋果產品的影響

蘋果的併購活動對其產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透過收購,蘋果獲得了尖端技術,為其產品帶來了新的功能和功能。例如,2012年對AuthenTec的收購,導致了iPhone的指紋掃描技術Touch ID的誕生;2017年買下Workflow應用,後來成為了iOS系統中的快捷指令App,大大提高了用戶的操作效率;2018年收購Texture,作為Apple News+重新出現,豐富了蘋果的訂閱新聞服務。此外,蘋果在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人工智慧、地圖、健康和半導體等領域的收購,也為未來的產品或功能奠定了基礎。

3.對科技業的影響

蘋果的併購策略也對科技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蘋果的頻繁收購引發了業界對小型新創企業的關注。其他科技公司可能會效仿蘋果,增加對小型新創企業的收購力度,以獲得技術和人才。另一方面,蘋果的併購活動也引發了反壟斷審查。如寫作素材中提到,蘋果等五家科技巨頭十年併購616家小型公司,引發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壟斷審查。這表明,科技巨頭的併購活動可能會對市場競爭產生影響,需要受到監管機構的關注。

充電頭網總結

蘋果公司的併購之路,是一部充滿創新與策略眼光的傳奇。透過不斷收購具有創新技術和潛力的公司,蘋果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領域,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這些併購不僅為蘋果帶來了技術、人才和市場份額,也為其持續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在未來,我們可以期待蘋果公司繼續在併購領域展現其策略眼光和創新精神,為我們帶來更多令人驚喜的科技產品和服務。

小提醒: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不作為入市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文章分類
iPhone 17 Pro Max 三星 明緯 1500W Switch 2 iPhone 16 iPhone 17 iPhone17 Pro Max MagSafe iPhone Air 蘋果 iPhone17 MacBook Pro 16 M4 Pro MacBook Pro 16 AirPods iOS 26 iPhone 充電器 PD 3.2 realme GT Qi2 Google Pixel 10 Pixel 10 Qi2.2 GooglePixel 10 AVS快充 行動電源 OPPO 充電 moto X50 Ultra 無線充電 戴爾 電源協議 280W USB-C 電源供應器 AirPods Pro3 召回 Galaxy A56 Google iOS26 影石Insta360 X5 Plaud Note AI智慧錄音卡 S25Edge iPhone 17 Pro ASUS 筆電 CCC認證 Qi2.0 無線 iPhone16 Pro 任天堂 聯想拯救者 iPhone 16e Studio Display PD3.1 小米 100W快充 聯想 摩托羅拉 聯想拯救者170W 拯救者PB9 USB-C 140W 170W LEGION拯救者 LEGION 氮化鎵適配器 REDMI REDMI K80 Pro MacBook Air 13 M4 240W滿功率充電器 OPPO Find X8 MacBook Pro 酷態科 充電線 240W電源供應器 USB介面詳解 iPhone 16Plus HMD Skyline 5G Qi2無線充電 USB4 2.0 傳輸速率 頻寬 雷電5 蘋果數據線 手機快充功率匯總 SVOOC+UFCS多協議 OPPO SUPERVOOC 80W PD、UFCS協議充電 18650 動力18650 動力鋰電池 普通鋰電池 ICR(鋰鈷氧)和INR(鋰鎳錳鈷氧)鋰電池 壓降 HomePod HomePod mini 智慧音箱 Mate70 AirPods Max 蘋果公司 AirPods2 AirPods 3 AirPods Pro AirPods Pro 2(USB-C) AirPods Pro 2 Apple Watch Series 10 Xiaomi小米手環9 Pro Thunedrbolt5 電池 Apple Watch SE 2、S8、Ultra Apple Watch S8 Apple Watch Ultra 快充 一加 大疆 生活知識+ 電視機 MOS iPhone16 Plus iPhone15 Pro 華為100W 多口全能充電器 新能源 電車 充电器 iPhone16 華為 無印良品 MSI 微星 手機 Apple iPad Air ipad 適配器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